服务热线: 028-86198890
微信二维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

阅读:360 创建:2024-05-22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同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相关从业机构共同研制了《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

        当前,催收业务亟需规范,考虑到标准发布还需一段时间,协会以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研制了《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已于4月17日经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金融管理部门,现予发布。后续,待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将替代本指引。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意见建议请发送至df@nifa.org.cn邮箱。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

        指引适用范围:

        1.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放贷业务的机构自行开展或者委托第三方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业务。
       2.金融机构按照规定转让债权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债权受让方自行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开展催收业务。债权受让方按照本指引金融机构相关要求执行。

        3.金融机构自行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催收机构开展个体工商户经营贷、个人非网络消费信贷(含信用卡类产品) 贷后催收业务,可适用本指引。

        2.整体要求:

        金融机构要谨慎放贷,加强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引导理性借贷。借款人要理性消费,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金融机构要履行催收主体责任,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防范风险,确保依法合规催收。

        3.内控管理:

        明确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建立健全贷后催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和人员管理、业务管理、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如涉及)、个人信息安全、投诉处理制度等。

        4.业务管理: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催收人员可与联系人联系,包括无法联系到债务人本人,为及时恢复与债务人联系;债务人已死亡、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建立与其可能存在的财产继承人或利益相关人联系;

        金融机构与债务人可通过协议约定等方式明确无法联系到债务人本人的具体场景等。联系人明确拒绝催收人员的请求或要求催收人员不得再联系的,催收人员不应再与其联系。

        催收时间方面,《指引》提及,通过发送短信、语音、5G消息等方式开展催收作业的,应符合电信行业相关规范。双方已事先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从其约定。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

        催收记录方面,提及,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全过程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客观、完整。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向金融机构提供完整的催收记录。相关记录应至少保存2年。

      《指引》还提及,以语音形式(含智能语音)进行告知式催收,催收频次应严格控制在合理、必要的范围内,同一金融机构和其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对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与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在交互式现场催收时,与单一债务人主动有效沟通每日不应超过1次,与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未经同意,不应进入住宅等私人场所或债务人所在的相关办公区域,不应干扰债务人同住家属的正常生活,不应干扰职场其他人员办公。

        金融机构应对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多方面评估 金融机构应当结合催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等,设定第三方催收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对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经营资质、合法合规运营、持续经营状况、内部控制、专业能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作业环境、社会责任等。金融机构宜优先选用业界声誉较好、自觉遵守本规范、接受相关行业自律组织管理的第三方催收机构。

        催收人员存在暴力催收行为应作为重大风险事项报告 重大风险事项报告方面,

       《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催收机构发生下述情况之一的,应自事件发现起48小时内将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向相关行业自律组织书面报告。

        一、催收业务涉嫌违法违规违纪被相关管理部门调查,或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

        二、催收人员存在暴力催收行为,可能危及债务人及联系人等相关当事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发生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或被篡改事件。

        以下是《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原件 








(源自: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成都市小额信贷协会 © 2010 - 2024 Chengdu microfinance association (CMA) Inc.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电话:028-86198890蜀ICP备19033771号-1技术支持:成都志前科技
微信公众号